大田传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机视频网 > 行业资讯 > 勇者不问前路 致敬新疆棉花产业农机“战士”陈学庚

勇者不问前路 致敬新疆棉花产业农机“战士”陈学庚

视频来源:央视网—三农频道 上传时间:2019/01/26 15:58:04

【视频简介】

棉花是涉及中国农业和纺织业的重要商品,也是大家生活的必需品。在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新疆,2017年的棉花产量达到了456.6万吨,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事关无数农民。从覆膜技术的研究到棉花种植的机械化,陈学庚是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始终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

陈学庚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家、新疆石河子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名誉理事长。1968年,陈学庚从奎屯农校毕业后就投身于新疆棉花种植的机械研究和推广工作中,一干就是五十年,曾获省部级科研进步奖2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获得国家专利80余项。专利实施后,获国家重点新产品9项。

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棉花产量216.7万吨,新疆占比不到2.5%,1982年仅上升到4.9%。虽然新疆有大片辽阔的地域,可是水资源短缺、劳动力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棉花产业的发展。直到1979年新疆石河子垦区兵团引进地膜覆盖技术,新疆棉花生产迎来新的转变。可技术落地的障碍也随之而来,陈学庚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地战斗。

陈学庚:地膜植棉机械化,在世界上也是出于空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科技工作者,从无到有创制了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

随着各种难题的不断攻克,新疆棉花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仅仅是数字的对比中,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变化就足以令人惊叹,近四十年间产量足足增长了80多倍。新疆棉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机手陈梅说,种植机械一次播种一粒苗,就不需要再定苗了,以前种子需要用四五斤,现在就用两斤多,以五十亩地为例,种子的成本可以节省一半。

看着覆膜技术在新疆落地应用,造福了无数农民,陈学庚感到十分欣慰。但同时也让陈学庚和团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地膜是PE(聚乙烯),材料很难降解,降解期限达到200-300年,如果地膜不回收,会对土地造成污染。

由于中国使用的地膜厚度薄、面积大,人工作业回收是难以实现的。如何能让地膜造福农业生产,同时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地膜回收技术又成为陈学庚团队如今研究的重点。

陈学庚:地膜覆盖栽培的地膜一定不能留在土壤中,如果留到土壤,对土壤造成污染,给子孙后代留一片净土,就变成一句空话了。

英雄不问出处,留给我们的是他对中国农业技术的一片赤诚;勇者不问前路,始终不渝的是他对科研事业的一颗初心。陈学庚,这位深耕于新疆的农机战士,用每一台农机,勾连起中国农机事业的美好蓝图。

发表评论

大田农社
大田传媒 大田电商 大田金融 大田保险 大田物联 大田信息
大田传媒旗下
农机360网 精耕杯 配洽会 市场研究
大田旗下网站
农机360网 农机O2O商城 普惠三农 大田滋味网
帮助中心
帮你选购 帮你贷款 帮你维权 注册登录
关于大田
关于我们 农机生态服务 农业生态服务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用户指南
  • 客服QQ
    1716904881
  • 企业邮箱
    service@nongji360.com
  • 服务热线
    4008-360-128